新聞資訊
中藥透皮技術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體會
日期:2017-05-10 15:17:35 閱讀數:654
導語:濟南康民藥業(yè)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大型、知名膏藥貼劑生產企業(yè),專業(yè)生產中藥透皮貼、暖宮貼、穴位敷貼等各類貼劑。本文《中藥透皮技術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體會》向您介紹中藥透皮技術在小兒腹瀉中的運用和治療效果。若您需要透皮貼藥粉、透皮貼藥方、透皮貼、透皮貼滲透劑等,可以與我們聯系聯系:18560060620(微信同號)。
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礁美村 施裕陽
中醫(yī)將腹瀉稱為泄瀉,是以脾胃功能失調,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樣,便次增多為主證的病癥。其病因及發(fā)病機制如下:
(1)內傷飲食:小兒處于生機蓬勃,發(fā)育迅速的階段,需要充足的營養(yǎng)來滿足機體的需要。小兒脾胃功能虛弱,神經系統(tǒng)對胃腸道的調節(jié)較差,飲食不加節(jié)制,肆食生冷,損傷脾胃。正所謂“飲食自信,腸胃乃傷”。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,脾傷則不能運化水谷精微,從而混雜而下。
(2)感受外邪:指感受“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”之邪引起脾胃功能紊亂而形成的泄瀉。古人有“無濕不成瀉,濕多則瀉重”之說。因脾喜燥而惡濕,濕邪**易損傷脾陽,使脾失健運,水濕相雜而走大腸,成為泄瀉。
(3)脾胃虛弱:小兒或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因后天失養(yǎng)導致脾胃虛弱。脾的功能是運化轉輸營養(yǎng)物質,胃的功能是容納消化食物。脾胃功能失調,則喝進的水停留于脾胃而成了濕邪,吃進的食物積于脾胃而成了積滯,并走于大腸而致泄瀉。久泄可以加重脾胃虛弱,導致其他疾病的發(fā)生。
(4)脾腎陽虛:一般多因小兒先天不足,或治療疾病時過服苦寒攻伐之藥,或大病之后調養(yǎng)不當,或久泄不止,損傷了脾腎之陽而形成。
氣候與泄瀉有著密切的關系。特別是炎熱的夏季,小兒出汗多,體內水分減少,體內代謝廢物排泄不暢,刺激腸胃而形成泄瀉。喂養(yǎng)時小兒的奶嘴、奶瓶等器具消毒不夠,**容易發(fā)生泄瀉。由于小兒存在臟腑嬌嫩、病情多變之特點,泄瀉日久損傷陰液,常會發(fā)生“傷陰”、“傷陽”之變證。通過對30例小兒腹瀉的中醫(yī)辨證施治,有一定的體會,現介紹如下:
一般資料:
本組共30例,其中男性17例,女性13例;年齡6個月至4歲;病程2天至3個月。辨證分型為傷食瀉1 2例,風寒瀉5例,濕熱瀉8例,脾虛瀉5例。臨床分別采用消食化積,疏風散寒,清熱利濕,健脾益氣,補脾益腎止瀉等方法進行辨證施治。
治療方法:
1、傷食泄瀉:癥見脘腹脹滿,腹部作痛,痛則欲瀉,瀉后痛減,糞便臭穢,噯腐酸臭,食欲不振等,舌苔厚膩或垢濁,脈滑實。
治療原則:消食導滯,運脾祛濕。
處方用藥:丁香、肉桂、吳茱萸、干姜為基礎方。上藥等量研極細末,取2-3克,用消腫止痛液、姜汁調和,濕貼神闕穴。常用中成藥有山楂丸、保和丸、木香檳榔丸、枳實導滯丸等,亦可選擇使用。
2、風寒泄瀉:癥見泄瀉清稀,腸嗚腹痛,便稀色淡多泡沫、臭氣不甚或伴有惡寒發(fā)熱,舌淡苔白。
治療原則:溫陽止瀉、止痛。
處方用藥:丁香6克、肉桂9克、吳茱萸6克、干姜6克、五倍子6克、白胡椒6克為基礎方。上藥研極細末,取2-3克,用消腫止痛液、姜汁調和,濕貼神闕穴。
3、濕熱泄瀉:癥見泄瀉頻繁或瀉下如注、便量多、糞色深黃而臭或有少許粘液,腹部時感疼痛,食欲不振,伴口渴,小便短黃,肢體倦怠,舌質紅,苔黃膩。
治療原則:清熱解毒、利濕止瀉。
處方用藥:丁香6克、肉桂6克、葛根6克、黃連6克、黃芩6克、藿香6克為基礎方。上藥研極細末,取2弓克,用消腫止痛液調和,濕貼神闕穴。
4、脾虛泄瀉:癥見久瀉不愈,或時瀉時止,食欲不振,神疲面黃,睡時露睛。
治療原則:溫中健脾,滲濕止瀉。
處方用藥:丁香6克、肉桂9克、吳茱萸6克、干姜6克、五倍子6克、白胡椒6
克、炒白術6克為基礎方。上藥研極細末,取2-3克,消腫止痛液、姜汁調和,濕貼神闕穴。
療效標準:痊愈:泄瀉消失且不復發(fā);好轉:泄瀉次數減少;無效:癥狀無改善。
治療結果:本組經1—10次治療,痊愈者22例,其中1次治療痊愈者12例;好轉6例,無效2例,總**92%。
體會:中藥透皮技術屬于中醫(yī)內病外治療法,是祖國醫(yī)學中寶貴的治療方;去之一,使用**、方便,效果明顯,值得臨床推廣。